講次 0318 (2021/04/15 ~ 04/18)
科判 道前基礎
廣論段落 P7-L7 ~ P7-L8 其為本尊所攝受者……及廣大正法。」
入門段落 第1冊 P147-L1 ~ P147-LL4 勝歡喜金剛,立三三昧耶王」......這就是「謁見本尊天顏」的部分。
在開始今天的課程之前,我先請大家看一下《四家合註入門》的 147 頁,我做一個更正。這裡邊的第一行,說「勝歡喜金剛」就是本尊喜金剛,「三昧耶王」是指釋迦牟尼佛——這個是法師在翻譯的時候漏掉了,是「立三三昧耶王」,是這樣的,前面有個「立三」兩個字。希望大家在《四家合註入門》自己用筆把它加上去。 [00′35″]
接下來,大家可以看這一步,像尊者準備進入西藏之前啟問度母。其實很多上師都是遵循著我們《廣論》中的皈依學處,但有什麼事情都是要啟白上師、三寶、本尊,得到加持和開許然後再去做。所以像這麼偉大的上師,他取得了這麼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他還是要問說:「我這樣去西藏的行為,到底能否有利益藏人?」 [01′12″]
像師父在做什麼事情之前,也常常是啟白三寶,啟白的最根本的一個理由都是:這樣對聖教會有利益嗎?這樣可以利益眾生嗎?都是以這樣的前提。從來沒有說:這樣我是否很吉祥?我能得到什麼?從來沒有任何一絲絲這樣的一個希求而去祈求的。 [01′35″]
〔心得〕
老師何以強調 尊者和師父在啟白時都是以對聖教是否有益?對眾生是否有益?
從來沒有想到對我是否吉祥?我能得到什麼?
→圓滿的依止法,只會緣到師長;圓滿的菩提心,只會緣到眾生。二者都不會緣到自己。在對到所有境時,能夠將緣到自己的一分去除,也就在這個過程當中去斷除我、我所執,對空性的修持有絕對的幫助。
那麼反觀察我們,我們常常自己給自己做很多決定,一堆一堆的計劃出爐,當這個計劃出爐的時候,甚至都不願意跟自己的上師講一下。因為有的時候講了之後,上師就直接把你的計劃給砍掉了,說:「這個對聖教的利益不大!」唯恐自己的計劃被砍掉,所以有的時候就是能講就講、不能講就不講,趕快沿著自己的想法做。像這樣的一個習慣,看了這一段之後,大家可以稍微觀察一下自己,或者說透徹地觀察一下自己:我們要不要養成做什麼都會啟問本尊這樣的一個習慣呢? [02′58″]
〔心得〕
邪執:能講就講,不能講就不講,趕快沿著自己的想法做。怕跟師長啟白後,自己的計劃被砍掉。
→雖然外相上可能是要承辦如法事業,可是在內心裡是緣著自己,內心是否如法?值得細細觀察。
〔心得〕
依止法圓滿與否的關鍵:是否給自己留空間、給自己留餘地。
那你說阿底峽尊者這樣的大德,他難道不確信他去西藏會利益到藏人嗎?所有的藏人都知道的事情,那為什麼尊者好像不知道的樣子?他為什麼還要去問度母呢?造論這件事情為什麼還要得到本尊的開許?他完全是有本事、有力量或者說有功德,可以寫一部救世的論著,為什麼還要得到本尊的開許?在經典裡這樣的一些祖師的行誼,就是要提醒我們後學,從一開始親近善知識——什麼事情啟白善知識、得到善知識的加持,到啟白三寶、精進地持守皈依學處,就是常念三寶恩啊、常念上師恩。 [04′35″]
有些人會認為:老是啟白,好像也沒有時間。還有人認為:啟白了有時候自己一半的計劃,甚至百分之百的計劃都被砍掉了,沒有自由、沒有發揮的自由。但這條路上要發揮的是能夠常常啟白佛菩薩,甚至是每事都會啟問! [04′57″]
〔心得〕
邪執:沒有時間啟白。
邪執:啟白了計劃會被砍掉,沒有發揮的自由。
→兩者還是緣著自己,給自己留空間、留餘地。啟白上師是為了討糖吃,要上師蓋章。
所以,我是說看這一段,我們反省一下自己:這麼偉大的上師,他的行為都是這樣的,在佛菩薩面前就像一個孩子一樣,什麼自己的行為都問問說:「媽媽!這樣我可以做嗎?媽媽!這樣我可以做嗎?你覺得這樣好嗎?」非常尊重他們的老師,或者說像父母親一樣,非常尊重父母親。所以我覺得還是滿感動的,不知道你們感覺如何? [06′29″]
〔心得〕
皈依的感覺:
什麼自己的行為都問問說:「媽媽!這樣我可以做嗎?媽媽!這樣我可以做嗎?你覺得這樣好嗎?」非常尊重他們的老師,或者說像父母親一樣,非常尊重父母親。
為什麼沒有這種感覺?因為太相信自己了,相信自己有能力靠自己成辦事情,所以,忘失了皈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