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21年4月28日 星期三

廣海明月 第320講

 講次  0320  (2021/04/22 ~ 04/25)

科判  道前基礎

廣論段落   P7-L8 ~ P7-LL1 師傳承中……能善決擇勝者密意。

入門段落   1 P147-LL3 ~ P149-L1 第二、傳承無間斷之理者......等等眾多獲得成就的上師。

備註  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1 P151-L13註釋 ~ P151-LL3註釋 跋陀羅菩提 阿底峽尊者的上師之一......總共十二位。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5488-130320

  接著還有一位「跋陀羅菩提」,也是阿底峽尊者的上師,也在九世紀,他叫「覺賢」。慧海大師曾經說過:阿底峽尊者在這位上師的座下聽聞了一切宗義各派的說法,所以是恩德滿深的。接著還有一位「迦那師利」,也是阿底峽尊者的上師,也在九世紀,梵語迦那師利,義譯為「智吉祥」。 [0032] 

  這裡邊要解釋一下,阿底峽尊者實際上曾經依止一百多位上師,有十二位得到成就。這十二位得到成就的上師:上師阿哇都帝、閻摩敵瑜伽師、種比跋,這三位稱為三瑜伽師;勸請尊者出家的瑜伽母、度母所授記的瑜伽母及迦那師利所授記的瑜伽母,這三位稱為三瑜伽母;加上獲得神通的菩提賢、哲達里、法鎧三位上師,還有傳授金剛瑜伽母加持的瑜伽母、指示往金剛座道場的瑜伽母及開示遺教的瑜伽母,共十二位。這個是《噶當父法》裡邊有記載的。 [0125] 

  學了傳承這一段,不知道諸位聽起來是怎樣的?會不會覺得:喔,有這麼多種傳承!師從這麼多位善知識,得到這麼多種傳承,大家心裡會想什麼呢?這裡邊我想講一點是:提到傳承,就一定會提到善知識,因為沒有善知識就沒有傳承,從何處得到傳承呢?看這些精采的善知識傳下來的這個傳承,大家都知道甚深、廣大行的教授,阿底峽尊者把它融會為一了。哇!這麼多精采的大善知識,把這麼多的傳承都傳給了阿底峽尊者,有沒有一種富麗堂皇的感覺? [0218] 

  所以像這麼絕頂聰明的阿底峽尊者,他有這麼多了不起的上師來教,那何況這麼愚笨的自己呢?這麼渺小的自己呢?更要去勤求善知識,還要希求清淨的傳承教授,絕對不可以認為沒有傳承教授修法能夠修出來,按照自己所理解的佛經、所理解的論典,甚至自己看一看書就覺得:啊!可能這一段的意思是這樣。依自己的意思去解釋經義、論義,而不依佛陀所授記的菩薩解釋經義的來解釋的話,非常容易地就墮落三惡道,因為會錯解經義、會錯修行。 [0302] 

〔參考資料〕

《菩提道次第廣論》P12

故諸契經及續部寶勝者聖言,是勝教授。雖其如是,然因末代諸所化機,若不具足定量釋論及善教授,於佛至言自力趣者,密意莫獲。故諸大車,造諸釋論及諸教授。是故若是清淨教授,於諸廣大經論,須能授與決定信解。

若於教授雖多練習,然於廣大佛語釋論所有義理,不能授與決定信解,或反顯示彼不順道,唯應棄捨。若起是解,諸大經論是講說法,其中無有可修要旨,別有開示修行心要正義教授,遂於正法執有別別講修二法,應知是於無垢經續無垢釋論,起大敬重而作障礙。說彼等中,不顯內義,唯是開闢廣大外解,執為可應輕毀之處,是集誹謗正法業障。

是故應須作如是思而尋教授,諸大經論對於諸欲求解脫者,實是無欺最勝教授,然由自慧微劣等因,唯依是諸教典,不能定知是勝教授,故應依止善士教授,於是等中尋求定解。莫作是念起如是執,謂諸經論唯是開闢廣博外解,故無心要。諸教授者,開示內義故是第一。

  所以,怎麼樣覓得一條清淨無染的修行之路呢?一定要追隨有清淨無染傳承的上師們。上師們的清淨傳承是怎麼得到的呢?是從他們的上師得到的。然後這樣輾轉、輾轉往上推,就像長江大河的水從哪裡來?從雪山來,那麼我們所有的傳承的源頭就直接會推到釋迦佛,這個傳承居然可以從上師推、推、推,一位一位推、推、推到釋迦佛。看起來釋迦佛到現在已經兩千多年了,但是我們依然能夠學到原汁原味的佛陀的密意,全靠善知識們的傳承。如果沒有這個傳承的鏈條,我們現在學的也不知道是什麼,都不是佛陀的意思了。因為我們的導師是佛陀,我們想跟隨佛陀獲得他所獲得的遍智的果位、大覺的果位,獲得他那樣的悲、智、力,所以一定要沿著他所看到的那個真理然後去修鍊自己。 [0407] 

  但是他所看到的真理到底是什麼樣,如果沒有善知識、佛菩薩造論的話,我們是很難徹見本源的。所以對於我們這些弟子來說、對我這樣的一個凡夫來說,如果沒有這些傳承的善知識辛辛苦苦地把這個傳承傳至現在,我又何德何能能夠知道哪怕是一段經文的意思呢?哪怕是一段論典的意思呢?可能心中有好多意思,到底取哪一個呢?就進入懷疑的兩端,決定下來的東西也不一定是對的。 [0447] 

  因為有傳承寫得這麼清楚,所以我們的自宗也不可能是飄來飄去的,自宗就是這麼承許的。所以我們辯論場上反覆地討論自宗還有他宗,還有決疑等等很多,這些對我們能夠得到非常清淨無染的見地有絕對的幫助。有老師學,又有同學相互切磋,自己又有這麼多論典可以去閱讀,真是好像在佛法的大海裡的感覺。雖然學起來並不是很容易,但是比一個人去讀大藏經想要獲得其中的三主要道不知道強多少倍了。五大論雖然好像很浩瀚——確實很浩瀚——但是比一個人閱藏,我覺得實在是輕舟已過萬重山,非常非常輕鬆的學習方式! [0540] 

〔心得〕

如何讓自宗不會飄來飄去?

1. 跟著老師學

2. 跟同學相互切磋

3. 研閱經典

4. 一群人一起學

   讀到了這一段阿底峽尊者的這些傳承,我們還是要發願能夠學到這麼多清淨圓滿的傳承。因為阿底峽尊者一定會把他的傳承再往下傳,對於上師有信心、對佛法有信心的弟子們,一定要希求清淨圓滿的傳承。這些珍貴的傳承在這個世界上存在,對我們來說具有著極其非凡的意義,因為解脫的慧命就是靠上師來養育,就像父母養育小孩一樣,我們的法身慧命都是上師來養育的。上師用什麼來養育?就是法乳來養育。那麼這個清淨的傳承就像法乳一樣,會養育我們的法身慧命。 [0624] 

〔心得〕

對於上師有信心、對佛法有信心的弟子們,一定要希求清淨圓滿的傳承。

à 我有希求清淨圓滿的傳承嗎?我是對上師、對佛法有信心的弟子嗎?

à 有少分信,需要漸次加深、加廣。

   所以感恩阿底峽尊者及其所有的這些偉大的善知識們,因為他們住持著這個偉大的傳承,傳到現在,我們才能夠聽到這些名字,才知道:哇,世上有這麼多精采的傳承!如果不學的話,完全是墮在一片無知的黑暗裡,以為自己理解的經義甚至就是佛陀的意思,甚至還以為:我無師自通,我是最厲害的,我不用看祖師們的解釋我就能明白。真是離題萬里! [0655] 

  我是稍微清楚一點我有多笨,所以一定要好好地跟老師學;我是不敢相信我自己看完經之後理會那個意思,所以一定要依照龍猛、無著二大車軌的意思來學習《般若經》,學習一切經教。也希望我們這些對於《道次第》勤修、有信心的佛陀的弟子們能夠發起尋求清淨傳承的熾盛的意樂,好好地依著傳承的教授聞、思、修。因為這條路畢竟是最穩的,也是最節約時間的,也是最讓我們省力的,最不讓我們受苦的、少走彎路的。這些傳承都是善知識們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彌足珍貴! [0742] 

〔參考資料〕

《菩提道次第廣論》P143

校對業果.是觀順否.若以法校自相續時.全無符順.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為智者。集法句云.「若愚自知愚.是名為智者。」

 

〔心得〕

老師為什麼說:「我是稍微清楚一點我有多笨」?

加上「稍微清楚一點」完全彰顯「我有多笨」。如果用「完全了解」就跟「笨」是相反的方向。由這裡可以看到 老師在定義上非常清楚,也符合廣論上以法校自相續的狀態。

 

  所以千萬千萬要好好珍惜!聽到的時候要有希求心、要有敬意,祈願令法久住,也祈願善知識能夠長久住世,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夠聽到這些傳承。希望大家能夠真的發起令法久住的這樣一個祈願,祈願善知識久住! [08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