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21年5月2日 星期日

廣海明月 第321講

 講次  0321  (2021/04/26 ~ 04/28)

科判  道前基礎

廣論段落   P7-LL1 ~ P8-L6 此阿闍黎於五印度……廣則應知出廣傳文。

入門段落   1 P150-L1 ~ P151-LL4 第五、殊勝弟子......「種」是種敦巴勝者生源。

備註  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1 P153-L6註釋① ~ P153-LL1註釋⑤完 迦溼彌羅 北印度古國名......拜見金洲大師學法。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5522-130321

  請大家翻開《四家合註入門》150 頁,我們繼續學習阿底峽尊者的功德。請看 150 頁第一段藍字的部分。 [0015] 

  第五、殊勝弟子,分二:印度、阿里、西藏三地弟子者:此阿闍黎於五印度、迦溼彌羅、〔鄔智雅那音變為鄔僅,飛行國。〕、尼泊爾、藏中諸地,所有弟子不可思數。然主要者印度有四,謂與依怙智慧平等大〔班智達義譯通五明者。〕,號毘柁跋,及達摩阿嘎惹瑪帝法生慧、中獅、地藏,或復加入友密為五。阿里則有寶賢〔譯師,羅嘎紮克,意為世間眼,略作羅紮瓦。〕、那措譯師、天尊重菩提光;後藏則有迦格瓦及廓枯巴天生;羅札則有卡巴勝位及善護;康地則有大瑜伽師、阿蘭若師、智慧金剛、卡達敦巴;中藏則有枯、俄、種三。第二、最勝弟子:是等之中,能廣師尊所有法業大持承者,厥為度母親授記莂,種敦巴勝生是也。造者殊勝略說如是,廣則應知出《廣傳》文。 [0154] 

  我們接下來看仁波切的講記,妙音笑大師箋註的第五科,「第五、殊勝弟子」,阿底峽尊者他殊勝的弟子有多少呢?按地域分為:「印度、阿里、西藏三地弟子者」,西藏就是指拉薩衛藏等地。有沒有注意到阿里和西藏是分開的?所以這個西藏就是指拉薩衛藏等地。「此阿闍黎於五印度、迦溼彌羅、鄔僅」,藏文中並沒有這個「五」字。「鄔智雅那音變為鄔僅」,也叫作「飛行國」。「尼泊爾、藏中諸地,所有弟子不可思數」,有很多數量不可思議、功德不可思議的弟子。 [0246] 

  在聽的時候,我問了一個問題說:「師父,『不可思數』要解釋成『不可思議』嗎?還是『不可思議的數目』?」然後仁波切說:「藏文中並沒有『數』這個字,但此處可以理解為『數量不可思議。』」 [0302] 

  仁波切接著講:這邊有個「然」字,「然主要者印度有四,謂與依怙智慧平等大〔班智達義譯通五明者。〕」「大班智達」義譯為通五明者,即是大班智達「毘柁跋」。「達摩阿嘎惹瑪帝」,義為「法生慧」。再加上「中獅、地藏」共四位,這些是在印度的主要弟子,「或復加入」弟子「友密」為五位。「阿里則有寶賢〔譯師,羅嘎紮克,意為世間眼,略作羅紮瓦。〕」「羅嘎」是世間,「紮克」是眼睛的意思。「那措譯師,還有天尊重菩提光;後藏則有迦格瓦及廓枯巴天生」;「羅札」,也是地名,在羅札這個地方,「則有卡巴勝位及善護;康地則有大瑜伽師、阿蘭若師、智慧金剛、卡達敦巴;中藏則有枯、俄、種三」,「枯」就是枯精進堅固,「俄」就是善慧譯師,「種」就是種敦巴勝者生源。現在就是按照地域,說印度、阿里、西藏三地都有阿底峽尊者的弟子。 [0424] 

  「迦溼彌羅」就是北印度的古國,現今的喀什米爾,古時候的毗婆沙宗大興此地,後來因為回教徒入侵,佛教逐漸衰微,現今盛行伊斯蘭教,就是在這個地方。 [0443] 

  然後這裡邊出現了「毘柁跋」,他是阿底峽尊者在印度的大弟子之一,約 11 世紀。依慧海大師的解釋,這個梵語義為「五明者」,因這位善知識他通曉五明而得名。尊者在印度的大弟子有什麼樣的功德呢?可能要再去看一看,今天就不廣講。 [0509] 

  接著是「達摩阿嘎惹瑪帝」,這位也是阿底峽尊者在印度的大弟子之一,約 11 世紀,他叫「法生慧」。還有「地藏」,也是阿底峽尊者門徒中的大班智達,都是在約 11 世紀。他沒有遇到尊者之前通學內外道教義,通學完了之後,認為內外道一樣的,所以有時候入外道,有時候又自稱自己為內道徒,就是他示現為通學;直到尊者為他善巧地分辨內外道的差別,遂對尊者生起了信心,並拜尊者為師,成為印度能辨別內外道四大師之一。之後曾追隨尊者赴金洲,就是去金洲那個地方,拜見金洲大師學法。大家可能會覺得我已經皈依佛門了,我當然是內道弟子。但是能辨別內外道不是一個小的本事,大家可以慢慢好好去了解一下。 [0616] 

參考資料〕

《阿底峽尊者傳》

三、宗派之傳承。從文殊菩薩現身之阿縛都帝跋,及至響底跋,共八師,傳至尊者凡為九傳(是總能分別一切內外大小宗派之義),尊者分辨宗派善巧至極。前有一通達五明者號地藏,時為內時為外,自云內外無別,一日遇尊者,尊者為其詳辨內外差別,地藏遂起信心,請為弟子,次為詳辨內外之大善巧者。尊者至藏後聞響底跋圓寂,歎曰:「能善別內外者,為金洲大師及響底跋二人,並我為三,加我弟子地藏為四。但印之決議及請問處,則唯我及師長響底跋二人。今師長去世,我復來藏,印度亦敗矣!」

 

〔參考資料〕

《菩提道次第廣論》P114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覺𡁮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謂得歸依,乃至未捨,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

 

〔心得〕

1. 雖然受了皈依之後就可以成為內道佛弟子。但是,我真的己經成為內道佛弟子了嗎?我有至心皈依了嗎?如果還沒有做到,我是否為內道佛弟子就值得考量了。

2. 縱使我己經至心皈依成為內道佛弟子,但是,並非代我己經完全沒有外道的見解在我的心裡。也不代表我己能善巧辨別內外道的差別。

3. 從另一個角度思惟,如果我還不能善巧辨別內外道的差別,那麼我真的能做好皈依學處嗎?

 

〔參考資料〕

《菩提道次第廣論》P105

由不言餘而歸依者。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唯於三寶執為歸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