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21年5月13日 星期四

廣海明月 第325講

 講次  0325  (2021/05/10 ~ 05/12)

科判  道前基礎

音檔  5A 08:21 ~ 08:46

廣論段落   P8-L8 調心次第為最勝故,易於受持。

手抄頁/  1 P136-L2 ~ P136-L5 ( 2016 南普陀版:P136-L1 ~ P136-L4 )

手抄段落   調心次第為最勝故……這個是它真正好的地方。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5527-130325

  那麼我們接著再聽下一段。 

調心次第為最勝故,易於受持。 

  還有,我這個次第也圓滿,這個圓滿有什麼好處呀?「易於受持」。真正你走上去的時候,必定要按照那個次第,這個次第一亂,你走就走不上去了;走起來也是千辛萬苦,就算你走得上去,跑了很多冤枉路。這個是它真正好的地方。 [0030] 

  大家在看這幾個字——「調心次第為最勝故,易於受持」,其實只是看這個《廣論》原文的話,我們可以定睛於這幾行字去想一想這是什麼意思。然後再看師父的解釋,說次第圓滿,那麼圓滿還有什麼好處呢?師父說:「真正你走上去的時候,必定要按照那個次第」。然後我們會想:真的嗎?一定要按照次第走上去,不能跳級嗎?不能跨越次第嗎?說:「這個次第一亂,你走就走不上去了」,真的嗎?先走後面再走前面不行嗎? [0119] 

〔心得〕

我心中是否有 老師提到的幾個疑惑?

一定要按照次第走上去,不能跳級嗎?不能跨越次第嗎?先走後面再走前面不行嗎?

à心裡總會有想走捷徑的偷心。

  說:「走起來也是千辛萬苦,就算你走得上去,跑了很多冤枉路。這個是它真正好的地方。」在這裡邊我們可以想一下,次第這個問題一旦亂了之後,其實初學者是滿麻煩的。比如說剛進廣論班的同學,其實什麼都不太清楚,像我自己那個時候對整體佛法的脈絡是不太清楚的。每個人都有自己每個人相應的部分,比如說有人會相應念死無常,有人會相應一心皈依,或者念佛法門或者參禪法門,每個人都有特別相應的部分,但是對自己特別相應部分的執取性就很高。 [0200] 

〔心得〕

因為相應某一個法類而趣入學習佛法,但是,這個令我們趣入的相應心卻可能成為學習佛法的一個障礙,因為執取性過高的緣故。

   還有人想要快點證空性,想要快點證空性的人其實就是很想要開悟,關於怎麼樣開悟的這個方面的教授就會一下他入了眼,然後就會鑽進去,很想要得到怎麼開悟,但是沒有去分析自己當下的一步是什麼。用功用很久之後,發現:奇怪!還是悟境遲遲不來。有的時候是功夫進進退退,就算很用功有的時候還發了脾氣,因為太執著了,越用功脾氣越大。還有這種現象。 [0232] 

〔心得〕

對於自己相應的點太執著了,會讓修道進程遲緩。

  那麼到底應該怎麼辦呢?有的時候自己會倍受打擊,努力了好久之後就覺得:啊!這個有點認命了,我費盡努力地修行,好像也沒取得多大的成就。可是卻沒有分析自己是幾年級的學生,應該上幾年級?如果學高班的課程沒學懂的話,是不是應該從開始往下學?可是這個調心次第我們就會很容易看、很容易上手。 [0301] 

  比如說在《廣論》裡寫的「親近善知識」的部分,一開始就是很多同學,還有包括我自己也會覺得:親近善知識法有那麼重要嗎?要講這麼多篇幅?一定要列在《道次第》的前面嗎?那時候我自己就會覺得很想越過它去學念死無常,因為我比較相應念死無常、三惡趣苦、皈依,我比較相應那一段。然後甚至「聽聞軌理」大家也沒有耐心,覺得:還要學「聽聞軌理」嗎?我已經學佛好久了欸!所以,從很多方面當我們忽略了一個基礎的道的功夫之後,其實在後面怎麼努力,就會發現進道很慢。當然這裡邊有太多緣由,有的就是次第完全是倒亂了。 [0347] 

〔參考資料〕

《菩提道次第廣論》P56

是故於道幾許修習,返有爾許重大忘念,念力鈍劣,簡擇取捨意漸遲鈍,當知即是走入錯道正因之相。

  那時候我還記得,因為不太懂所以就請問仁波切,說:「一定要修依止法嗎?可不可以跳過去直接修念死?跳過去修念死,就真的修不出念死的心來嗎?」那個時候仁波切看了看我,說:「宗大師說要從依止法開始修,可能還是要修一下依止法吧!」就這樣淡淡的一句就沒有再說我了。回來我想了想,覺得:可能自己不能想一齣是一齣,修行這條路可能還得要聽老師的,所以就很仔細地去看「親近善知識」的部分。 [0427] 

  「聽聞軌理」也是,很多同學覺得要跳過,趕快學後面。其實我們大家都有一種要跳過次第學最後面的,對不對?那空性最厲害了,空性一學就可以解脫生死,那就直接學空性,因為大家覺得這是最快的。卻不知道第七個餅吃飽的原因是——看起來這人吃很多——這前面有六個;不過那餅可能很小。 [0450] 

〔參考資料〕

《菩提道次第廣論》P72

別分三士而引導者。有二大義,一為摧伏增上我慢,謂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許我是大士。二為廣益上中下心,廣饒益之理者,謂上二士夫,亦須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故於所導上中二類補特伽羅,教令修習此二意樂,無有過失,起功能故。若是下品補特伽羅,雖令修上,既不能發上品意樂,又棄下品俱無成故。

復次為具上善根者,開示共道,令其修習,此諸功德,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當生起。若生下下,可導上上,故於自道非為迂緩。須以次第引導心者,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以黠慧寶師漸磨摩尼法喻合說,恐文太繁,故不多錄。

   所以這個次第,沒有學習《廣論》之前,我自己來說是覺得相應的就是下腳處,我喜歡的就從那兒入手。至於入手到哪裡去了呢?其實也沒有一個座標或尺子衡量一下現在到什麼程度了?比如說厭離心的修持,大家持戒常常被五欲八風所轉的時候,厭離心修持得不夠持戒就很困難。皈依的心不夠,常常有事沒事就求一些相信各種東西能救自己、能解脫自己的痛苦、能解決眼前的危機,乃至多遠的危機,卻在很多事情來臨的時候,不知道祈求三寶、不知道依靠三寶,或者做個架子去依靠一下,心也不虔誠,不能做到徹底地依靠。 [0536] 

  不能做到徹底地依靠,別人說自己不虔誠就會很上火,因為畢竟我是三寶弟子,不虔誠這個罪很大呀,我自己也看不過去呀!可是不虔誠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它是可以解決的。它是要從什麼地方開始修啊?三寶的功德。對吧?還要修什麼?念死、三惡趣苦,然後由這樣的心去皈依。它是有一個辦法治我們這些修行上的毛病的。但是如果不沿著這樣的次第仔細去研閱的話,要麼是不知道自己修行有什麼毛病,要不然有了毛病就會唉聲嘆氣不知道怎麼對治,說不知道自己走在什麼地方、我在何處?這個問題很嚴重! [06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