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項


2022年2月13日 星期日

廣海明月 第402講

 講次 | 0402 (2022-02-10 ~ 2022-02-13)

標題 | 貧生童子供佛記(一)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想給大家講一個佛經故事,就是貧生童子供佛的故事,它出自《大正藏》,《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00:21 

從前佛陀在王舍城的羯蘭鐸迦池竹林精舍的那個時候,具壽大目犍連尊者,大家都知道他有神通,那個時候他常常會飛去地獄、畜生道、餓鬼道、人道、天道,然後去慈悲地觀察眾生。00:48 

尊者在地獄中,看到地獄的有情備受刀劍砍劈身體,在屍臭爛泥、糞便、烈焰、炭火之中燒煮等等的痛苦;在畜生道,看到弱肉強食等痛苦;在餓鬼道,看到種種饑渴逼迫等痛苦;在天道中,看到他們將要墮落,要與自己的所愛別離的痛苦;在人道中,看到了艱辛求生、尋覓衣食,以及被殺害、刑罰等等的痛苦。01:37 

尊者看到這些之後,就在四眾弟子當中宣告:「大家要知道呀!我所見到的五趣眾生的差別,苦樂報應都是真實不虛的,你們應該相信,不要疑惑啊!遭受痛苦的報應,是由惡業招感的。那麼有什麼惡業呀?惡業就是:殺生、偷盜、邪淫,乃至於邪見;還有不尊敬三寶;欺騙、輕慢尊長和父母親;不慈悲;不持戒。這些惡行會感得痛苦的異熟。那麼快樂的果報是從何而生的呢?享受快樂的果報,是由善業感得的。有哪些善業呢?比如不殺生、不偷盜,乃至於不邪見;崇仰信奉三寶;敬重尊長和父母;心懷慈悲;持守淨戒。這些善行會感得快樂的異熟,就是快樂的果報。」03:05 

聽到這裡的你們想一想:假如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去了地獄,從地獄裡回來,又去了天上,五趣都遊了一遍,然後回來到我們中間給我們講這個,我們會是什麼反應呢?03:26 

〔心得〕

我的反應是什麼?
從自己的學佛歷程,或許因為宿世的善根,初聞佛法時,並不會懷疑。只是尚且不善於思惟,不了解其中業感緣起之理。

當時──在很久很久以前的那個時候,大家聽了之後,就開始讚歎說:「啊!這是前所未有的,很感動啊!」紛紛舉起手來,大聲地向尊者說:「太好了!聖者,我們這種又瞎又笨的人,只看得到現在,看不到未來呀!您親自到五趣當中觀察種種善惡報應,又回來告訴我們,我們才知道因緣果報的影響一定不會白白消失啊!我們從今以後要改過遷善、修福積德,希望來世能生到善趣,不墮惡趣!」04:18 

當時,四眾弟子們自己聽完之後,又想到:「我的男女親屬或弟子們常常在造惡業,不努力修行清淨的梵行,為了讓他們棄捨惡業,我要把他們都帶來見聖者大目犍連,讓他們聽法。聽了法之後,就希望他們能夠修行善行,避免墮落惡趣,而能證得殊勝的果位。」於是,四眾弟子雲集而來聽法。哇!一時間人群眾多,喧嘩熱鬧。05:01 

世尊知道了──明明世尊是知道的,可是就故意問具壽阿難陀尊者說:「哎呀!為什麼大目犍連那邊雲集了四眾弟子呢?」05:15 

阿難尊者說:「世尊啊!因為具壽大目犍連遊行了五趣,看到了種種苦惱,並且在四眾弟子中宣說這些事情,所以大家為了聽法,都集合到那裡去了。」05:32 

世尊就告訴阿難尊者說:「並不是在任何時間地點都有大目犍連啊!這樣的聽眾也很難得啊!所以我要讓比丘們在寺院的門房下畫生死之輪。」當時大家都很驚訝,因為比丘們不知道如何畫法,所以就請問世尊,世尊就開始教大家。06:00 

世尊說:「應該隨著合適的大小,畫出像輪子那樣的圓形;在正中央,畫上輪軸般的圓形,接著再畫出五個輪輻,以代表五趣的樣子──輪軸的正下方,要畫地獄道;在它的兩側,畫畜生道和餓鬼道;接著在它們上方,要畫上人道和天道。在人道當中要畫四大洲,也就是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和北俱盧洲。06:43 

那麼在輪軸的地方,要畫白色的圓形,中間要畫上佛像。佛像前方要畫三個圖案:先畫鴿子,鴿子就代表很多貪欲的意思;其次要畫蛇,代表很多瞋恚;最後要畫豬,代表很多愚癡。07:12 

在如同車輪外框的地方,應該畫成就像灌溉水車的樣子,然後裝著很多水罐,畫著有情生死的情形──活著的有情從罐子裡伸出頭來,死亡的有情從罐子裡伸出腳來,在五趣的相應位置,分別畫成這一道的樣貌。07:40 

那麼,繞著圓圈的最外圍,再畫上十二因緣生滅圖。也就是『無明』作為緣,而產生了『行』,乃至於『老、死』。無明支,要畫羅剎;行支,要畫製造陶器的轉輪;識支,要畫獼猴;名色支,要畫坐船的人;六處支,要畫六根;觸支,要畫男女互相摩觸的樣子;受支,要畫男女受苦、享樂的樣子;那麼愛支,要畫女人抱著男女的樣子;取支,要畫丈夫拿著瓶子取水的樣子;有支,要畫大梵天;生支,要畫女人生產的樣子;老支,要畫男女衰老的樣子;病支,要畫男女生病的樣子;死支,要畫扛著死人的樣子;憂,要畫男女憂鬱的樣子;悲,要畫男女哭哭啼啼的樣子;苦,要畫男女受苦的樣子;惱,要畫男女拉著倔強的駱駝。09:13 

〔心得〕

為什麼「有支,要畫大梵天」?

揣摩可能有如下的意涵,

→ 「有」即「存在」之意,有些外道認為娑婆世界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大梵天所創造。

→ 《大悲經》中有一段佛陀對大梵天王的開示針對此一問題做了詳細討論。

《大悲經》卷1:「爾時,三千大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到佛所已,頭面作禮而白佛言:「唯願世尊教勅於我,云何而住?云何修行?」作是語已,如來即問大梵王言:「梵天!汝今實作如是念言:『我是大梵天,我能勝他、他不如我,我是智者。我是三千大千世界中大自在主,我造作眾生、化作眾生,我造作世界、化作世界。』不?」

大梵天言:「如是,婆伽婆!如是,修伽陀!」

佛言:「梵天!汝復為誰所作?為誰所化?」時彼梵天默然而住。

佛見梵天默然住故,而復問言:「梵天!有時三千大千世界為劫火焚燒,炎熾洞然。於意云何?是汝所作、是汝所化耶?」

時大梵天而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言:「梵天!汝從何因作是念言:『此諸眾生是我所作、是我所化、是我所加;所有世界是我所作、是我所化、是我所加。』耶?」

梵天言:「世尊!我以無智邪見、未斷顛倒心故,常於如來所說正法不聽受故,我本曾作如是惡見、如是惡說:『此諸眾生是我所作、是我所化;所有世界是我所作、是我所化。』世尊!我今還復問佛此義,所有世界是誰所作、是誰所化?一切眾生是誰所作、是誰所化、是誰所加、是誰力生?」

佛言:「梵天!所有世界是業所作、是業所化;一切眾生是業所作、是業所化、業力所生。何以故?梵天!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故有如是大苦聚集。梵天!無明滅乃至憂、悲、苦惱滅,更無作者、使作者、安置者,唯有業、有法、和合因緣,故有眾生。若能離此業、法、和合,當知是人則能遠離生死流轉。梵天!如是,世間業盡,煩惱盡、苦盡、苦息。如是出離,是名得於寂定涅槃。

(CBETA 2021.Q4, T12, no. 380, p. 946a21-b4)

 

〔心得〕

為什麼「無明支,要畫羅剎」?

《無明羅剎集》卷3:「

行言:「一切結使火燧大苦之母,名為無明。眾惱鄙穢大苦盈集,一切災患是彼所作。汝不徵彼,返欲捉我,將何補乎?」菩薩言:「此無明者為何所在?」行言:「而此無明,大毘舍闍、煩惱羅剎之所圍繞難可降伏。今者住彼愚癡結使諸惡塚間。」

菩薩爾時,從行得知無明處已,發勇猛心往詣其所,而振吼言:「彼結使羅剎、煩惱鬼等!設勝我者,分受罪戮。我若勝彼,必當摧彼諸惱結使惡羅剎等,令其磨滅無有遺餘!」行言:「如汝勇猛有堅精進,入大無畏金剛三昧,解脫之門自為汝開,殄滅無明何足為難。」

菩薩于時,雄猛四顧即擒無明,而詰之言:「汝於今者,豈不住彼煩惱結習諸惡塚間,而居止耶!而此塚間,畏生死者所厭賤處。顛倒塵埃結使猛風,障蔽慧眼使無所見,種種諂曲、疑、悔糞草聚集之處;破戒之屍、五欲死人,支節腐壞狼籍交穢,滿此塚間。覺觀大風吹三毒火,猛炎熾然;惡欲、我慢,掉動不停,揚聲大笑骨聚之中;放逸死屍諸惡律儀,不淨膿血流污其地。三有𤬪㼜坊膩嘶破,斷諸善根。種種破器散壞在地,斷常見髮風吹蓬亂,無慚、無愧弊壞衣納,遍丘墓中。煩惱結害麁澁石沙,九十六種邪見烏鵄,諸惡雕、鷲栖宿塚間。或時復有貪有眾生,狐、狼、野干、狖狸、鼷鼠穴處塚間。復有戒取,如被兀樹枝葉摧落枯朽塚間。復有非法斷事破床置于塚間。或時復有投淵赴火、臥棘刺上,種種苦行如爆熾火焚燒塚間。或時復有自恃色力,及以命財、憍慢污穢盈集塚間。或有嫌恨、怨嫉棘刺充滿塚間。或時復有惡覺觀蠅壞於善根,不淨疽蟲臭穢污辱集在死屍。或有五蓋煩惱怨賊遊止塚間,或有計我及以我所,諸呪術師集在塚間。復有異見種種邪論,如狐梟鵄發大惡聲叫呼塚間。復有羅剎捉愛羂𭫵,或有羅剎持睡眠杵喜樂五欲,而復手秉三歧利叉,種種不善眾雜惡色,猖狂大喚、諠呼強笑無怖畏心。或有羅剎搖頭動體瞋目唱叫,騰踊、跳擲、叱吒、拍髀,或嘯、或歌、或時戲舞。瞋恚羅剎、俠怨羅剎、小惡重報羅剎、卒暴羅剎、貪嫉羅剎,慢、慢慢、我慢、不如慢、邪慢、大慢,欲非法、欲貪、惡貪,如是凶險結使煩惱諸大羅剎,不可稱數。」

菩薩到於眾結塚間,見此無明種種過惡,覆於慧眼障蓋身原,令諸眾生不見四諦,墜墮惡趣復作此言:「是無明者,於生死曠路而作導首,能然生、老、病、死之火大聚,是諸煩惱結業之母。閉涅槃門,開眾惡趣,能作大形,彌綸三界遍一切處。放逸大頭,疑結廣額,幻惑醜面,邪念疱鼻,邪見之目、莫眼童子,四到掣電,伺怨報惡,多毛耽耳,欺誑詐偽,深廣邃眉;瞋恚忿戾以為利牙,貪欲醜惡作上麁脣,嫉妬䫃弊返脣下垂,邪命諂曲虛假矯稱;貪嗜利養以為利齒,六十二見以為其髮,三愛饕餮以為長咽,八邪疣㾽以為肩臂,諸惡律儀以為長爪;忍受結業以為兩乳,不知厭足、𮌨脹洪大以為其腹,睡悔深黑以為其臍,多欲貪愛以為陰尻,十八諸界以為兩髀,非法欲、惡欲以為兩膝,我見、人見以為脚足;無慚大象、垢穢濕皮以為衣服,無愧青惡污膩麁褐以為其被,坐結使床,眾結羅剎以為侍從處。彼煩惱諸惡羅剎,大眾之中雖有千舌說其過罪不能令盡。又見無明羅剎,死封印輪在傍旋轉,世間智人見而振悚。」

(CBETA 2021.Q4, T16, no. 720, p. 856a20-c24)

 

在這整個輪的上方,要畫無常大鬼,他披頭散髮、血盆大口,伸展雙臂抱住了生死之輪。鬼的頭部兩旁,寫上兩個偈子:『汝當求出離,於佛教勤修,降伏生死軍,如象摧草舍。於此法律中,常為不放逸,能竭煩惱海,當盡苦邊際。』然後在無常鬼的上方,要畫白色的圓形,代表涅槃圓滿清淨的境界。這就是如同我的教誨,在門房下應該畫的生死之輪。」10:03 

當時比丘們就遵照佛陀的教誨來做。有一些心懷敬信的婆羅門、居士們,看到了他們所畫的輪迴的圖像,就問:「聖者啊!請問這裡所畫的輪,是要表示什麼事情呢?」然後有的比丘就說:「我也不知道這要表示什麼。」然後居士們又說:「如果不知道,那為什麼還要畫出來呢?」當時比丘們無言以對,就把這件事去啟白、稟告了世尊。10:38 

世尊說:「應該如同我的教導,派比丘坐在門房底下,為往來的人們、婆羅門等,指示生死輪轉的因緣。」10:51 

比丘們沒有進行篩選就派了一些人去了,因為有些人不明白這個圖、不懂的人也去了,結果不僅沒有讓來往的人產生信仰,還招來了譏笑和批評。11:08 

後來佛陀知道了這件事,又告訴大家說:「要派了解的人來給人們指示才對啊!」11:16 

〔心得〕

具足弟子相不僅僅是傻傻地聽話而已,還是思惟、揣摩師長的用心與用意,了解師長的需求。

當時,王舍城裡邊住著一位長者,結婚不久他們家裡就生了一個男孩,容貌端正,人見人愛。長者就告訴妻子說:「賢首,現在我們有孩子了,開銷很大,我應該入海貿易取寶。」然後他的太太就答應了,說:「很好!」11:42 

看來那時候大家的生財之道就是要入海,可能海裡有很多寶貝,取出來之後可能進行買賣吧!他們夫妻決定好了之後,長者就帶著各種物資入海了。結果卻遇上暴風,船毀人亡,一去不返!他的妻子就非常地辛苦,有時倚靠著親族,有時自力更生,撫養著這個小男孩長大。由於這個孩子從小就失去了父親,是在貧困中養育的,所以他的名字就叫「貧生」。12:27 

〔參考資料〕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34:「

爾時薄伽梵在王舍城羯蘭鐸迦池竹林園中。時具壽大目乾連於時時中,常往捺落迦、傍生、餓鬼、人、天諸趣慈愍觀察,於捺落迦中見諸有情備受刀劍斬斫其身,屍糞煻煨猛焰爐炭燒煮等苦;於傍生中見其更互相食噉等苦;於餓鬼處見為種種飢渴所逼等苦;於諸天處見將墜墮愛別離苦;於人趣中見有種種艱辛求覓資生衣食殺罰等苦。既見是已,於四眾中普皆宣告:「諸人當知!如我所見五趣差別,苦樂之報皆悉不虛。汝等應信,勿致疑惑。受苦報者惡業所招,謂殺、盜、邪婬,乃至邪見,不敬三寶、欺慢尊親,無慈愍心不持禁戒,由斯惡行得苦異熟。受樂報者善業所感,謂不殺盜乃至不邪見,崇信三寶、敬重尊親,具慈愍心奉持禁戒,由斯善行得樂異熟。」諸人聞已歎未曾有,悉皆舉手高聲唱言:「善哉!聖者能為我等盲冥之輩,但見現在不覩未來,親於五趣,觀善惡事還來相告,我等始知報應影響必不唐捐。從今已去改惡修福,希生善道不墮惡趣。」是時四眾既自聞已皆作是念:「我之男女或弟子等常為惡業,不勤修習清淨梵行。」欲令棄捨諸惡業故,悉皆將至聖者大目乾連處,令其聽法。既聞法已冀修善行,免墮惡趣證殊勝果。當爾之時四眾雲集來聽法要,人眾諠囂。世尊知而故問具壽阿難陀曰:「何故大目乾連處四眾雲集?」時阿難陀白佛言:「世尊具壽大目乾連遊行五趣見諸苦惱,於四眾中具說其事,由此諸人為聽法故皆來集會。」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非一切時處常有大目乾連,如是之輩頗亦難得,是故我今勅諸苾芻,於寺門屋下畫生死輪。」時諸苾芻不知畫法,世尊告曰:「應隨大小圓作輪形處中安轂,次安五輻表五趣之相。當轂之下畫捺洛迦,於其二邊畫傍生、餓鬼。次於其上可畫人、天,於人趣中應作四洲:東毘提訶、南贍部洲、西瞿陀尼、北拘盧洲,於其轂處作圓白色,中畫佛像,於佛像前應畫三種形:初作鴿形表多貪染,次作蛇形表多瞋恚,後作猪形表多愚癡,於其輞處應作溉灌輪像,多安水罐畫作有情生死之像。生者於罐中出頭,死者於罐中出足,於五趣處各像其形,周圓復畫十二緣生生滅之相,所謂無明緣行乃至老死,無明支應作羅剎像,行支應作瓦輪像,識支應作獼猴像,名色支應作乘船人像,六處支應作六根像,觸支應作男女相摩觸像,受支應作男女受苦樂像,愛支應作女人抱男女像,取支應作丈夫持瓶取水像,有支應作大梵天像,生支應作女人誕孕像,老支應作男女衰老像,病應作男女帶病像,死支應作輿死人像,憂應作男女憂慼像,悲應作男女啼哭像,苦應作男女受苦之像,惱應作男女挽難調駱駝像。於其輪上應作無常大鬼蓬髮張口,長舒兩臂抱生死輪,於鬼頭兩畔書二伽他曰:

「『汝當求出離,  於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軍,  如象摧草舍。

於此法律中,  常為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次於無常鬼上應作白圓壇,以表涅槃圓淨之像。」如佛所教,於門屋下應作生死輪者,時諸苾芻奉教而作。諸有敬信婆羅門居士等見畫輪像,問言:「聖者!此之畫輪欲表何事?」苾芻答曰:「我亦不知何所表示?」諸人報曰:「若不解者何因圖畫?」時諸苾芻默無所對,即以此緣具白世尊。世尊告曰:「應差苾芻於門屋下坐,為來往諸人婆羅門等,指示生死輪轉因緣。」如佛所教令指示者,時諸苾芻遂不簡擇,令無識解者開導其事,不生物信更招譏醜,佛言:「令知解者指示諸人。」

時王舍城有一長者,娶妻未久便誕一男,顏容端正人所樂見,告其妻曰:「賢首!我今有子,多有費用,宜入大海經求珍貨。」妻告言:「善。」長者即便持諸雜物入大海中,因風破舶往而不返。其妻辛苦,或假宗親、或以自力長養小兒,以孤貧養育名曰貧生。

(CBETA 2021.Q4, T23, no. 1442, pp. 810c24-811c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