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 0404 (2022-02-17 ~ 2022-02-20)
標題 | 貧生童子供佛記(三)
貧生童子得到了佛陀的教誨,歡歡喜喜地離開了。到了長者家,拿到了五百金錢,趕快跑回家,跑回到母親的身旁稟告:「慈愛的媽媽!這是五百金錢,希望能準備供養佛陀和僧眾了!」母親說:「啊!你難道不知道嗎?我們家境貧困,物資短缺,連餐具啊、坐墊都沒有,想請佛陀和僧眾的事哪辦得成?不過想一想,你現在可以去報告那位雇你做工的長者,他們家是不是很寬敞啊?或許可以在那邊辦呢!」00:53
貧生童子聽了母親的勸告,就又趕快跑到長者的住處,請求說:「長者!我家現在很窮,物資短缺,連餐具和座位都沒有,想請佛陀和僧眾的事是沒法完成的。可以膽敢請求您在您的屋裡辦理所需,迎請佛陀和僧眾吃飯,這樣可以嗎?」01:22
長者就想:「我的新屋剛落成,就能供養佛陀和僧眾,這真是一件再吉祥不過的事了!」便說:「那你就把東西留下吧!去請佛陀和僧眾來這間屋子裡接受供養。」貧生童子就留下東西而離開了。隔天,他就到佛陀的住處,禮拜佛陀的雙足,長跪合掌,稟告佛陀:「世尊!請求您明天蒞臨長者家,慈悲接受微薄的供養!」世尊默然,接受了他的請求。他看到佛陀接受了,便禮拜雙足而離去,並請長者知道了時間。02:22
於是那位長者就替他準備各種上好的飲食,在早晨的時候鋪設座位,安放了大型的水器,而且布置了種種的香花,並派人稟告佛陀:「飲食準備好了,希望佛陀知道時間已經到了!」於是世尊就在早晨披著法衣、捧著鉢,與聖眾一起去到了長者家。02:59
這個時候,六群比丘就問了負責人說:「今天是誰家請佛陀和僧眾啊?」答:「是某位長者的兒子。」六群比丘議論說:「他這勞力工人會有什麼飲食呢?我們現在應該先去其他認識的地方吃一點小食。」到了那一家,對方說:「聖者!請用小食。」他們就都吃飽了,然後才去請佛受供的地方。03:33
世尊與大眾到長者家,各自洗足,然後就座。貧生童子用乾淨的上好飲食親手供養,讓大家都飽足。他看到六群比丘吃不下這些美食,便到佛前請問:「世尊啊!我看到在場有一些聖者吃不下美食,這會不會障礙我生天啊?」佛說:「賢首!即使你只是布施座位,尚且必定能夠生天,何況佛陀和僧眾還接受你的飲食。」04:16
〔心得〕
始終不忘自己想要生天的目標。有問題隨時都會請教世尊,聆聽、遵守世尊的指導。
等貧生童子看到佛陀和僧眾用完餐、收起了鉢和餐具,便拿起矮小的座位去到佛前聽聞妙法。佛陀為他說法,令他受持,並且鼓勵他、讓他歡喜,便離席而去。04:44
〔心得〕
本生中亦云.「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貧生童子隨時隨時發起承事師長的恭敬心及信心。
就在這個時候,有五百位商人從大海回來,經過王舍城。他們剛到的時候遇上了大節日,所帶的珍寶找不到人交易,於是就互相討論說:「既然沒有交易要怎麼辦?飲食的需求也沒有著落啊!」他們當中有個人以前跟比丘很熟悉,知道佛法的規矩,就告訴大家說:「我們可以分散去問今天哪個地方有供養佛陀和僧眾,他們家一定有剩下的飲食,我們可以去找找。只要打聽到哪位長者家已經供養了佛陀和僧眾,我們就可以去用等量的價值換取食物哪!」05:41
於是他們就找到了那位長者家,請問說:「長者!佛陀、僧眾用完餐後一定有剩,請問要用多少價值來換啊?」長者說:「這不是我的食物,是這位少年準備的飲食。」商人就和長者一起去找到了童子,貧生童子就說:「我不需要錢,可以直接奉送。」於是商人們痛快地吃飽了,吃飽之後都讚歎、對長者說:「您今天真是賺大了,在自己家裡供養佛陀和僧眾,也使我們這些商人得到了飽足啊!」長者又說:「這不是我的食物,是這位少年所設的供養。」商人們於是就問說:「現在這位少年是誰的孩子?」長者說:「是某某某長者的兒子。」06:44
其中有一個商主很驚訝地說:「這人就是我朋友的兒子!」於是他很快地就把一塊大布鋪在了地上,放上了珍寶,並宣告說:「各位要知道,我聽說『眾縷成衣,滴水成器』,您如果有要布施的話,請放在這裡吧!」於是商人們紛紛拿出寶物,不一會兒,寶物就堆積如山。07:21
商主就說:「啊!請接受這些東西吧!」貧生很驚訝說:「我只是想布施食物,沒有想要東西的心。」商主說:「這可不是食物的酬勞!這當中的一個寶物,就能辦成上百場的供養,這無關乎食物的酬勞,我們是以慶賀之心相贈啊!」童子說:「我今天準備這些食物是為了生天,您雖然送給我,我不敢拿,可不能因此妨礙我生天喔!」08:07
〔心得〕
始終堅持自己的宗旨,對境時不為珍寶所誘惑,堅持布施、供養的心。
商主問說:「你信佛嗎?」童子回答:「我信!」商主說:「如果信佛的話,可以去請問佛陀,看佛陀怎麼教你就照著做吧!」貧生童子於是又跑去了佛前,禮拜佛陀的雙足,稟告道:「世尊啊!我之前陳設供養還有剩下食物,送給了五百商人,讓他們都得到飽滿,他們很高興地送給我很多很多珍寶。我是該接受這東西,還是不接受呢?」佛陀說:「接受吧!」童子說:「世尊!可別因為這些寶物障礙我生天呀!」佛陀說:「這是花報,果報還在後面呢!」於是長者子禮佛告辭,去接受珍寶了。09:19
當時王舍城裡有一位擔任首領的長者,不幸遇病身亡,卻還沒有兒子。眾人就商議道:「啊!長者死了,首領的職位沒人繼承,該找誰來統領我們呢?」「應該一起找一位有大福德的人,把他立為首領吧!」眾人議論說:「我們怎麼樣才能夠知道誰是有大福德的人呢?」其中有一位智者告訴大家:「應該把各類種子放進一個陶器,讓大家伸手去拿,如果誰總是能拿到同一種顏色的種子,我們就擁立這個人為首領。」10:14
〔心得〕
成為一個大商主或者一方領主,需要極大的福德資糧。而貧生因為至誠供養世尊,累積極大福德資糧而感果好的花報。真正的果報還在後面。
大家就依此決議,把各類種子放進了一個陶器裡邊。眾人探手進去,結果都拿到不同顏色的種子,唯獨這個貧生拿到了同一種顏色的種子。眾人雖然有目共睹,卻還是想要議論一下:「我們怎麼能夠擁立勞力工人作為首領呢?還是再探幾遍吧!」於是便要求重複拿三次,結果都還是拿到同一種顏色。10:57
眾人看了,一致感到稀有,說:「喔!這是天神的保佑,我們現在可以團結一心,請他擔任我們尊貴的首領了!」於是全城一起擁戴貧生為首領。設供的長者看到這件事情,就用許多珍寶、首飾打扮自己的女兒,將她嫁給了貧生。這時由於貧生的善業力量,家中忽然生出珍寶,因此眾人就把貧生的名字改為「善生」了。11:38
〔參考資料〕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34:「至長者家取五百金錢還詣母所,白言:「慈母!此是五百金錢,幸願營辦供佛及僧。」母曰:「汝豈不知,家道先貧觸途闕乏,食手器具座褥皆無,欲請佛僧若為能濟?汝今可去白傭力處長者,令知彼舍寬容或能為作。」貧人聞告,詣長者處白言:「今我家貧觸途匱乏,食手器具座席並無,欲請佛僧事不能濟,敢欲憑告就此宅中為辦所須,請佛僧食是事得不?」長者便念:「我造新宅得供佛僧斯成善事。」告曰:「汝可留物往請佛僧,來就宅中為受供養。」時彼貧生留物而去,遂於明日往詣佛所,禮佛足已長跪合掌白言:「世尊!唯願明日就某宅中哀受微供。」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見佛受已禮足而去,報長者知時。彼長者即為具辦種種上妙飲食,於晨朝時敷設座褥,安大水器布列香花,令使白佛:「飲食已辦,願佛知時。」爾時世尊,於日初分著衣持鉢,與諸聖眾詣長者家。是時六眾苾芻問授事人曰:「今日誰家請佛僧眾?」報言:「某長者子。」六眾議曰:「彼客作人有何飲食?我今宜往餘相識處求覓小食。」至彼舍已,彼言:「聖者!可食小食。」即皆飽食方詣請處。爾時世尊并諸大眾至長者家,各洗足已就座而坐。是時貧生便以清淨上妙飲食,手自供給悉令飽滿,見六眾苾芻不能美食,便詣佛所白言:「世尊!我見眾中有諸聖者不能美食,將非由此障我生天?」佛言:「賢首!但施座褥定得生天,何況佛僧為受飲食。」是時貧人見佛僧眾飯食既訖,收鉢器已,便持小席在佛前坐,聽說妙法。佛為宣說示教利喜從座而去。
當爾之時有五百商人,從大海來過王舍城,初至之日遇大節會,所將珍貨無人交易,共相議曰:「既無交易事欲如何?飲食所須無求覓處。」中有一人,曾近苾芻諳知法式,告諸人曰:「宜可散問,今朝何處供佛及僧?其家必有餘殘飲食,我等往彼而求覓之。」訪知某甲長者之宅已供佛僧,「我等往彼當以價直而求贖之。」即便至舍白言:「長者!佛僧食訖必有餘殘,求贖多少?」長者報言:「非是我食,是此少年所設飲食。」商人就彼同前求覓。貧人報曰:「我不須錢,直爾相惠。」時彼商人悉皆恣食,既飽滿已咸並稱歎,白長者曰:「仁於今日獲大善利,於己舍內供佛及僧,我等商人亦蒙飽足。」長者報曰:「此非我食,是此少年所設供養。」問曰:「今此少年是誰之子?」報云:「是某甲長者子。」商主報曰:「此人即是我知識之子。」便以大疊敷之于地,并安珍寶普相告曰:「諸君當知!我聞眾縷成衣渧水盈器,仁有施者宜安此處。」須臾之間便成寶聚。商主報曰:「當受此物。」貧生曰:「我但施食,無求物心。」商主曰:「斯非食價,此中一寶能成百供,非關食直,以慶喜心共相贈遺。」報言:「我今設食求覓生天,仁雖見惠我不敢取,勿緣此故障我生天。」商主曰:「汝信佛不?」答言:「我信。」「若信佛者可往問佛,隨佛所教當奉行之。」時長者子往詣佛所,禮佛足已白言:「世尊!我向設供尚有餘食,與五百商人皆令飽滿。時彼歡喜以眾多珍寶見惠於我,為受此物為不受耶?」佛言:「受取。」白言:「世尊!勿緣此寶障我生天!」佛言:「此是花報,果報在後。」時長者子禮佛而去,為受珍寶。
爾時王舍城中有一首望長者,遇疾身亡更無子息,眾人議曰:「長者身死,首望交無,欲覓於誰共相領攝?宜應共覓大福德人立為首望。」諸人議曰:「如何得知是大福德?」中有智者,告諸人曰:「應以眾多種子置一𤬪中,令彼諸人以手探取。若得一色種子者,當立其人以為首望。」即便如議,以雜種子置一瓨中,眾人各探咸得雜種,獨此貧生得純色種子。眾人雖見而僉議曰:「我等豈可立客作人以為首望?」便令三取,皆得純色。諸人既見共生希有,云:「是天神之所加護,我等今者宜可同心請為尊首。」是時郭邑共拜貧生以為首望。時設供長者見是事已,即以眾寶瓔珞嚴飾其女而娉與之,時貧生善業力故宅中珍寶忽然自生,眾人因此號曰善生。
」(CBETA 2021.Q4, T23, no.
1442, pp. 812c13-813b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