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次 | 0405 (2022-02-21 ~ 2022-02-23)
標題 | 貧生童子供佛記(四)
這個時候「善生長者」心想:「今天我家裡所享受的果報,都是世尊的威神之力,我應該請佛陀和僧眾來到家裡接受我的供養。」於是善生長者就到佛前,禮拜佛陀的雙足,坐在一旁。佛陀為善生長者說法,長者聽完了法,便起身長跪,整理衣服,合掌而恭敬地稟告佛陀:「世尊!請求您慈悲,明天和比丘們蒞臨我家,接受微薄的供養吧!」世尊默然地接受了。00:53
善生長者看到佛陀接受了,就禮拜佛陀的雙足,離席而去。當晚就準備了各種上好的飲食,詳細的情形,就如同前面所講過的那樣。長者親手捧著食物供養佛陀和僧眾,當他看到聖眾們收起了缽,為了要聽法,就又拿著矮小的座位坐到了佛前。這時,佛陀了解長者的意樂、根性,隨著他的條件為他說法,讓這位長者的心得以開悟。長者夫婦二人就在座位上,用智慧的金剛杵摧破二十種薩迦耶見之山,證得了預流果!01:50
〔心得〕
二十句薩迦耶見
p0040
雜集論一卷十五頁云:問:於五取蘊,有二十句薩迦耶見。謂計色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如是計受想行識是我,我有識等,識等屬我,我在識等中。於此諸見,幾是我見?幾我所見?答:五是我見。十五是我所見。謂計色是我,計受想行識是我,此五是我見。餘十五是我所見。何因十五是我所見?相應我所故。隨轉我所故。不離我所故。相應我所者:謂我有色,乃至我有識。所以者何?由我與彼相應,說有彼故。隨轉我所者:謂色屬我,乃至識屬我。所以者何?若彼由此自在力轉,或捨或役;世間說彼是我所故。不離我所者:謂我在色中,乃至我在識中。所以者何?彼計實我處在蘊中,遍體隨行故。
二解:大毗婆沙論八卷一頁云:此二十句薩迦耶見,幾我見?幾我所見耶?答:五、我見。謂等隨觀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十五、我所見。謂等隨觀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中,我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我所,我在受想行識中。問:如我見行相,緣五取蘊有五;我所見行相,緣五取蘊,亦應有五。何故乃說有十五耶?答:我見行相,緣五取蘊,無差別故;但有五種。我所見行相,緣五取蘊,有差別故;有十五種。謂我眾,具於一一蘊,皆有三種差別相故。
三解:發智論一卷五頁云:此二十句薩迦耶見,幾我見,幾我所見耶?答:五、我見。謂等隨觀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十五、我所見。謂等隨觀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中。我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我所,我在受想行識中。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他們見到真諦之後,稟告佛陀:「世尊!我們因為佛陀證得了解脫之果,這不是父母、祖先、國王、天神、沙門、婆羅門、親友眷屬等等所能做到的。我們因為依靠大善知識世尊您,使我們被救出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安置在人間、天上這麼美好的地方;終結了痛苦,可以得到涅槃的快樂;乾涸了血淚之海,超越了枯骨之山;無始以來所積聚的薩迦耶見完全消滅,獲得了初果。如今,我們皈依佛、法、僧寶,希望世尊為我們證明:我們是優婆塞、優婆夷,從今天起直到命終,接受五戒──不殺生,乃至不飲酒。」他們說完,就一起禮拜佛陀的雙足,歡喜地奉行佛陀的教誨。03:10
〔心得〕
我們皈依佛、法、僧寶,希望世尊為我們證明:我們是優婆塞、優婆夷,
→ 如同現今五戒儀軌當中的三誓三結:
「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盡形壽,為五戒優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
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盡形壽,為五戒優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結)
從今天起直到命終,接受五戒──不殺生,乃至不飲酒。
→ 如同五戒儀軌當中的宣戒相(示相教誡)
〔心得〕
《優婆塞戒經》係將阿含《善生經》,加以擴大改寫的大乘經典,屬於中期的大乘佛教典籍。這是由本經引用對象推論而得,如第二十四〈業品〉提及曇無德部、彌沙塞部、薩婆多部等部派名稱。第三〈悲品〉引用《法華經》、《大城經》、《智印經》等經名。又引大乘《涅槃經》的「生因了因」之說。
而太虛大師更認為,《優婆塞戒經》最好題為《在家菩薩經》。 〈觀集會品〉記載:「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阿羅漢、辟支佛等果。」 又在每品結尾,皆敘述:「在家之人發菩提心,種種之難於出家人。」所以此經雖然貫通於一切佛法,但終歸以在家菩薩為中心。 此經讚歎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從四天王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尊得人天之師。 又以出家之人不事生產,受人天供養,於布施波羅密反而難以圓滿;故此經特別為在家菩薩之所推祟。
→ 《南山律在家備覽》常引《善生經》的內容說明,五戒的內容在《優婆塞戒經》當中做了仔細的開示。「貧生童子供佛記」跟我們的學習有很大的關係。
世尊為這對夫婦宣說法要,令他們受持,並鼓勵他們、讓他們歡喜得到殊勝之果,世尊便離席而去。回到住處之後,比丘們都有疑問,便請問世尊:「這位善生長者曾經造了什麼業,由於這個業力成為勞力工人?又造了什麼業,他的家裡邊會自動地湧出那麼多珍寶呢?」03:52
佛陀告訴比丘們:「今天這位善生,他先前所作的業當因緣和合就會成熟,果報是不會消失的。凡是有情前生所作的善惡之業,這些業的果報不會成熟在外界的地、水、火、風,而會成熟在自身的蘊、界、處。」佛陀就說了偈頌:「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04:41
「比丘們!這其中的因緣,你們應當聽聞啊!在很久很久以前,某個村落當中有一位長者,擁有著極其豐厚的財富和享受。他們所處之地也非常地美妙:春陽之月眾花遍開,茂林清池皆可愛樂,異色諸鳥發和雅音,所謂舍利、鸚鵡、百舌之類。到了春季的時節,就開滿了各色的花朵,繁茂的森林、清澈的水池都讓人們賞心悅目;色彩斑斕的鳥們,像舍利鳥啊、鸚鵡啊、百舌鳥,也發出非常悅耳、優雅而美妙的鳴叫聲。05:45
有一天,長者帶著許多男女的朋友到林中遊玩、觀賞。那個時候世上沒有佛陀出世,只有獨覺出世。這位獨覺很同情貧苦人家,他自己住在下等的房子裡邊,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他有如麟角一般,在世上獨處。06:18
這位獨覺為了利益眾生在人間雲遊,雲遊到了這個村落。這天早晨,他就披著法衣、持著鉢想去乞食,他邊走就自己想道:『我現在為什麼要跟自己為難,滿身辛苦地進入了村落,到處行乞呢?應該住在園子裡,如果有人來參加節慶的聚會,以他們所布施的東西,我就夠用了。』於是他就前往園林裡面。07:03
長者遠遠地望見獨覺那寂靜調柔的身心和威儀,倍增信仰、敬重和渴望之心,便過去禮拜在獨覺的腳下,稟告說:『聖者!您需要尋求飲食,而我需要求福,那就請您住在這個園子裡,接受我的供養。』獨覺聽後便默許了,所以長者就天天都去奉上飲食。07:42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長者要到其他的村莊裡邊去辦事,便告訴自己的妻子說:『賢首!最近我需要去某村辦事,請你照常供養聖者,不要有所欠缺。』很認真地交代完就離開了。於是長者的夫人也就每天非常認真地早起準備飲食,他兒子看到了,就問說:『媽媽!您現在每天這麼辛苦,到底是為誰呢?』母親說:『是為了殊勝福田啊!』兒子一聽,就很憤怒地說:『他不給別人幫傭,就吃別人的!』母親立即呵斥:『你不要造這麼重的口業罪過!』08:37
等到長者後來回到了家中,便問妻子說:『聖者的飲食沒有欠缺吧?』妻子就報告說:『所供養的飲食是沒有欠缺的,但是我們這個小孩卻對聖者造了口業的罪過。』於是就把兒子的話複述給長者聽。長者就想:『啊!小孩無知啊,害了自己,將來會墮落惡趣的呀!』於是就帶著小孩前往尊者的住處。09:14
此時,這位獨覺遠遠地看見長者和他兒子一起過來,就想:『長者以往都是獨自走來,為什麼今天有人會陪著一同前來呢?』獨覺進行了觀察,立刻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決定不用口說,而是以身說法。獨覺因為悲憫他們,就像鵝王一樣飛上了空中,示現了十八種神通變化,上身噴發火焰,下身流淌清水,伸縮自如,令人生起深刻的信心。10:04
由於凡夫看見神通便會立刻傾心仰慕,他們就像大樹連根倒下,遠遠地匍匐禮拜,皈依在尊者的腳下,說:『尊者慈悲為懷,求您可憐我,快快地下來吧!接受我微薄誠心所獻的些許供養。』這時,聖者憐憫他們,於是就飛了下來。長者就用當令的鮮花殷勤地供養,帶著孩子,父子都禮拜在尊者的腳下,而發願說:『您這樣的大福田,我應該好好供養的,卻反而對您造罪,罵了「幫傭」的話,但願未來不要承受痛苦的報應。希望能用所有虔誠供養的功德,來世生在富足的人家,並且得到這樣殊勝的果位。我也要承事比這更超勝的大師,絕不厭煩、有所違背。』」11:19
佛陀講到這裡,說:「比丘們!不要覺得奇怪,當時的長者子,就是現在的善生長者,由於他對獨覺發瞋動怒,說了『幫傭』的話,結果五百輩子都要當傭人,如今幫傭的惡業才結束啊!又由於至誠供養的功德,所以生在了有錢的人家;而且他過去發願得到這樣殊勝的果位,所以今生在我座前,得以見到真諦。他又發願要承事比這更加超勝的大師,絕不厭煩、絕不有所違背,我勝過獨覺百千億倍;而他供養我的時候,沒有厭煩、沒有違背之心。12:24
〔心得〕
因:對獨覺發瞋動怒,說了「幫傭」的話。
果:五百輩子當傭人
因:至誠供養
果:生在有錢的人家
因:發願得到殊勝果位
果:見到真諦,證得預流果
因:發願承事比獨覺更超勝的大師
果:承事供養世尊
因此,比丘們!如果造純黑業,會感得純黑的異熟;如果造純白業,會感得純白的異熟;如果造黑白混雜之業,會感得混雜的異熟。比丘們!應該遠離純黑業和混雜之業,要修習純白業,感得純白的果報,應該這樣修學啊!」13:03
〔參考資料〕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34:「時善生長者作如是念:「今我宅中所受果報,皆是世尊威神之力,我今宜可請佛及僧,來至宅中受我供養。」是時善生長者往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佛為說法既聞法已,即起長跪整衣一肩,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唯願慈悲與諸苾芻,明當就宅為受微供。」爾時世尊默然為受。善生長者見佛受已,即禮佛足從坐而去。
時善生長者,即於其夜備辦種種上妙飲食,廣說如前,手自持食奉佛僧眾。見收鉢已為欲聽法,便持小席在佛前坐。爾時世尊知彼長者意樂根性隨機說法,令彼長者心得開悟,即於座上夫婦二人以金剛智杵,摧破二十種薩迦耶見山,得預流果。既見諦已,白佛言:「世尊!我等由佛得解脫果,此非父母、高祖、人王,及諸天眾、沙門、婆羅門、親友、眷屬之所能作。我逢世尊大善知識故,於地獄、傍生、餓鬼趣中拔濟令出,安置人天勝妙之處,當盡苦際得涅槃樂,乾竭血海超越骨山,無始積集所有身見,悉皆除滅獲得初果。我今歸依佛法僧寶,唯願世尊證知我是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始從今日乃至命終,受五學處:不殺生乃至不飲酒。」說是語已俱禮佛足歡喜奉行。爾時世尊為彼夫婦宣說法要,示教利喜得勝果已,從座而去。
至住處已,時諸苾芻咸皆有疑,請世尊曰:「彼善生長者曾作何業?由彼業力為客作人,復作何業於其宅中珍寶自出?」世尊告曰:「今此善生先所作業,緣合成熟果報不失。凡諸有情先身所作善惡之業,非於外界地水火風而令成熟,然於自身蘊界處中業果成熟。」即說頌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汝等苾芻!此之因緣,汝等應聽!過去世時於聚落中有一長者,大富多財受用豐足,春陽之月眾花遍開,茂林清池皆可愛樂,異色諸鳥發和雅音,所謂舍利、鸚鵡、百舌之類。時彼長者將諸男女,詣花林中共為遊觀。爾時世間無佛,有獨覺者出興於世,於貧窶類常懷哀愍,住下房舍及以麁食,譬如麟角獨現世間。時此獨覺為愍物故,人間遊行至斯聚落,於日初分著衣持鉢欲行乞食,復自思念:『我今何故為難滿身辛苦入村多處求食?宜住園內。若有節會人來,隨彼所施用自充足。』是時獨覺即往園中。長者遙見身心湛寂容儀詳序,彌加信敬起渴仰心,便就禮足白言:『聖者!仁為求食,我為求福,宜住園中受我供養。』時彼獨覺默然許之,長者於日日中奉施飲食。後時長者有事須詣餘村,告其婦曰:『賢首!我今有事須往某村,汝於聖者如常供養勿令有闕。』告已便去。
時長者婦晨朝早起備辦飲食,其子問曰:『母今辛苦每日為誰?』母曰:『為上福田。』聞已怒曰:『彼不傭力而受他食。』母便訶叱:『汝莫作此口業重罪。』長者後還問其妻曰:『聖者飲食無闕乏不?』婦報之曰:『所供飲食無闕時須,然我童兒於聖者處作口業罪。』具陳子語。長者便念:『小兒無識自害其軀,當墮惡趣。』即携童兒詣尊者處。時彼獨覺遙見長者與子俱來,便作是念:『長者比來獨行而至,何故今日與伴俱來?』觀知事已,不用口言以身說法,為愍彼故踊身空界,猶若鵝王,現大神通作十八變,上騰紅焰下流清水,卷舒自在令生深信。凡夫之人見神通時,速能發悟如摧大樹,頓首歸依遙禮尊足,白言:『尊者慈悲淨意,唯願哀愍速為下來受我微誠略申供養。』時彼聖者為哀愍故縱身而下,長者即以隨時香花慇懃供養,父子悉皆頂禮尊足,而發願言:『此大福田是應供養,而反為惡罵出傭力言,願於當來勿受苦報。所有勤誠供養功德,願於來世生大富家,并得如是殊勝之果,勝此大師我當承事不生厭背。』
汝等苾芻勿生異念,往時長者子者即今善生長者是,由於獨覺所發瞋怒心作傭力語,遂於五百生中常為客作,至今傭力惡業方盡。復由至誠供養功德生大富家,由昔願言并得如是殊勝果者,今於我所得見真諦。又願勝此大師我當承事不生厭背者,我勝獨覺百千億倍,供養於我無厭背心。是故汝等苾芻!若作純黑業得純黑異熟,若作純白業得純白異熟,若作黑白雜業得雜異熟。汝等苾芻!應離純黑及以雜業,當修純白業得純白報,如是應學。」
」(CBETA 2021.Q4, T23, no.
1442, pp. 813b29-814b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